纪录片《幕后》第二集:仪式
视频加载中...
2020年夏天,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工作团队在总导演张艺谋的工作室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创意讨论会,在此之前,导演团队已经确定了减半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五环如何呈现的创意基本形成。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 五环呈现是历届奥运会规定动作,导演团队都是比拼这个创意,这次因为是冬奥会,所以我们很早就想到这样的一个方案,一直进行不断地打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张钢丝线编制的巨型网拉起了一颗璀璨的星光五环,在鸟巢留下了一个梦幻的经典瞬间,但运动员的入场式给导演团队留下了一点遗憾。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 艺谋导演说算是个小小的遗憾,08年的时候入场式的背景是比较简单的,运动员就是从这边场口上来这么走了一下,然后就转过去站在场地中心了。后来我们看比较明显的是2010年温哥华的冬奥会,他给运动员入场口做了一个东西,然后上面一个小的五环也很小,当时转播的时候尽可能找能看见运动员也能看见小的五环的角度,至少他给我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路上还可以做成这样。
2020年10月份,总导演张艺谋以视频的方式向国际奥委会汇报了创意方案。
张艺谋: 黄河之水然后迅速凝结成为一个冰一个水,立起来叫水立方,接着变成冰立方,接着就是24道激光去雕刻它,雕刻出冬奥会的全部历史,到2022北京亮相,接着转换节奏,24道激光就雕刻,然后把五环雕刻出来,直接接运动员入场式。
国际奥委会认可创意方案的同时,对五环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 国际奥委会问我得确保安全,因为我所有运动员都从你这个五环底下走过去,你要有任何闪失,那就麻烦了。我说我们现在有三个宇航员在天上,生产这五环,就跟生产太空站的是一个单位,我认为他们能行,我们这五环肯定没问题。
创意基本形成之后,艺术语言开始转换为技术语言。2021年3月鸟巢不再对外开放,开始了地面舞台系统的搭建。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位视觉设计师组成了一个视觉创作团队。
黄河之水要呈现出什么样的水的效果,还需要视效团队继续深化,导演团队则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
5分钟的五环展示环节,除了装置、视频与激光的咬合,导演团队决定增加一些表演元素与之配合,为了测试视频和激光的效果,一个等比例的冰立方开始在航天15所的实验基地搭建。
一个14米高22米长7米宽的立方体,在6面LED屏的包裹下呈现了出来。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 14.25米高物理抛冰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提出了质疑,然后提出了新的方案的确定。
这一次试验让导演团队对原本设计的14米高的冰立方尺寸提出了质疑。4天之后,技术团队迅速在国家体育场模拟了一个立方体,再次试验冰立方的高度。
经过了两次试验论证,冰立方的尺寸最终确定在鸟巢进行搭建,而藏在冰立方里的五环也开始了单环的发光效果测试。
三吨重的五环在国家体育场演出舞台的底舱组装完成,迎来了在排练中的第一次亮相。
在五环呈现后,导演团队加入了一个由冰墩墩演员推冰壶,打开中国门的表演。
入场式中五环悬吊的高度还需要进一步调试,物理碎冰的效果也需要再一次测试。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 王醒: 他那个开仓活门抛出一个冰之后,他再抛出来就卡在那了,所以就一直扔不出来。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 多一个动作,多一个操作就多一道风险。基于这两方面考虑,当时这个视频效果做得也非常好了,这样最终确定了完全的节目最后4分半左右,最后呈现的这样子基本上没有一个人。
为了降低装置配合之间一切可能的风险,五环悬挂的时机也在优化。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副部长 刘懿敏: 威亚和升降的操作,这两个怕不协调,出现相互撞这种风险,五环在冰立方里升到最高点,再挂的威亚就把这耦合动作变成单一的动作了。
物理碎冰的风险让导演团队决定完全依靠视频的仿真效果来呈现碎冰。
多媒体和装置联动的精准咬合是五环完美呈现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点。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 常宇: 整个的屏幕的这些设备升降的机构和控制播放控制,这三个东西必须得无缝衔接,才能展现成这样,其实这个挑战也很大。
一周之后的合练,视频和激光的配合又出现了问题。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频总监 王志鸥: 在这短短几十秒里面我们要画几万个分镜,它所有点在上面的这个位置信息变成一个数字信息。
到底用激光点勾勒出什么?视效团队尝试了很多种方案。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觉设计师 何辉: 对人形的一个勾勒,后来对字的勾勒,然后对冰立方的勾勒,然后现在是线条的一个勾勒,因为它是更重要的还是要表现这种激光勾勒的流动性。
雕刻时光的呈现最终确定为用激光勾勒运动线条。同时6位未来冰球队的运动员上场与影像冰球击打互动,冰球在视频空间中反复撞击后,冰立方渐渐碎裂,破冰呈现五环。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音乐总监 赵麟: 五环可以说是最难的一个作品,一直在改,写电影一样的音乐和画面之间的配合,这是互相之间的咬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1月22日,一场大雪过后的国家体育场迎来了第二次带妆彩排,所有细节在不断优化的同时,演出的装置设备也迎来了一次天气的考验。作为升降装置的技术负责人,何冠杰在彩排前两个小时再一次来到了地仓。
每次彩排前技术团队需要对驱动、供电、升降轨道、显示设备、通信系统等逐一地确认状态和参数,以确保装置的安全。除此之外,在冰立方装置的内部还有一个需要确认的细节。
冰立方升起活门打开之后,4位操作人员需要在威亚下降的过程当中,迅速将5环挂带挂上,挂钩的这个动作是地面舞台系统唯一需要人来操作完成。
一个重达3吨的冰雪五环,由两根18毫米粗,安全承载系数超过5环重量12倍的钢丝绳悬吊,从冰立方装置内部升起。
距离开幕式正式演出还有13天,导演组决定替换冰墩墩的服装,有道具组尝试一种发光效果更好的服装。
冰墩墩的服装亮度需要在地屏上从转播机位里得到确认。
道具组用5天5夜赶制出来的服装得到了导演的确认,但对冰墩墩演员来说,还需要花时间适应新的衣服。
6个冰墩墩的加入给这个充满力量科技感的五环展示带来了一些可爱灵动的元素。他们上场的时间很短,只需要完成一个与视频配合推开中国门的动作,但不到一分钟的展示,他们已经排练了三个多月时间了。
正月初一,距离开幕式还有三天时间,鸟巢里最后一个排练日,每个节目都在抓紧最后一小时的排练时间。6位冰墩墩的演员还有30分钟的排练机会,每次上场前他们都需要至少半小时来穿这身衣服。
因为转播镜头的需要,中间两只冰墩墩必须由主席台上场口改为两侧,位置的改变意味着距离、时间和速度都必须改变。
深夜零点的鸟巢依旧是灯火通明的排练,时间也来到了2月2日,开幕前最后一个彩排日。
这是改变了出场位置的冰墩墩在正式演出之前唯一的一次演练的机会。30秒钟的演出时间,转播机位里也不会有任何特写镜头,冰墩墩们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次彩排演出。
也是在这一天,开幕式最后一次彩排,参与国际传递环节的各界代表齐聚鸟巢,航天英雄景海鹏和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都是第一次参加演练。
张艺谋: 人民传递国旗的理念也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因为国旗入场或者叫升国旗之前有一个简短的入场,怎么展示国旗也是一直是煞费苦心,冬奥会开幕式上很多点上强调了人民性,所以我就希望是这么两排人,都是由各行各业普通人,56个民族的代表以及国家楷模和精英,国家功勋的获得者等等。所有的优秀的人和普通的人组成了人民这样的一个概念。
首先是由12名少年儿童手举国旗入场,然后传递给各界代表,整个传递过程伴随着现场《我和我的祖国》的小号独奏,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用心。
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 盛阿伟: 他说要慢慢地上去要尊重他,接过来再慢慢地放下去,既要有尊重敬畏之心,又要有微笑的表情。
参与国际传递环节的是176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他们当中有医护人员,有铁路职工,有街道基层干部,有普通的志愿者,新疆大叔买买提江·吾买尔,排练时有点闷闷不乐,他的勋章落在了伊犁家中。
演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熟悉传递的速度,根据耳机里导演的口令,尽量在音乐结束的时候将国旗传递到国旗班手中,这一次演练的传递速度就有点慢了。
经过几次排练,大家对传递速度的控制越来越好,晚上彩排时和音乐配合就很成功,买买提江惦记的勋章也在开幕式前一天拿到了。
张艺谋: 我们的祖国的下一代打开国旗,然后递给了人民,用一个小号手来吹脍炙人口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就希望传递国旗的环节能在感情上打动大家。这种传递国旗我觉得是让普通人和国旗距离非常近,让他有一种接触,有一种人和国旗的感情能得到很好的一个表现。
距离开幕式还有一天,所有演员休息调整一天,国家体育场变得有些冷清,技术团队特意要求导演组配合加了一次技术联排,确保万无一失。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 王醒: 和技术团队磨合了非常多的时间,虽然都见不着面,但天天在口令里面见面,依靠技术就是依靠团队来整体咬合这样的一个视觉、机械、灯光,所以这个节目是含金量很高的。
联排结束后,技术团队走上地面舞台,再次确认五环的回落情况。
冬奥会开幕式地面舞台系统技术负责人 何冠杰: 下落过程中对每一个发光的扩散板的效果,还有一些像素的细节进行最后的确认,在心理上面让自己更放心一点,最后的这种查漏补缺,看能不能再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冬奥会开幕式冰立方项目副经理 赵劲彪: 平时工作我们都在地仓,很少在台面和五环这么亲密的接触,最后一次了,最后一晚跟它合个影,希望它明天能惊艳全世界。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五环项目施工经理 林春海: 从我们接到命令整整是360天,时间过得很慢也很快,很多的心酸,今天看到五环挂在这里,用言语表达不出来,就那么美丽的东西摆在这里了。
冰雪五环破冰而出,破冰寓意着打破隔阂、互相走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幕后,藏着一场鲜为人知的舆论战争
共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总投资超3000亿,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称为“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没错,这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场在中国北京举办的顶级奥运盛会,即使已经过去多年,可当再被提及时,那宏达的场面、磅礴的气势以及震撼人心的表演仍然让人心生惊叹。
犹记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的那一刻,几十万中国人涌上街头欢呼庆祝,对中国而言,申办奥运有着多重意义。
从近代的被侵略受辱,积贫积弱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速度”,我们亟需要这样一场盛会来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崭新的中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展示机会。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鸟巢盛大开幕,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与情怀全都浓缩进这五十多分钟的精彩表演中,这是中国给出的答案,而这个答案足以惊艳世界,留名奥运史。
但在这场惊艳的开幕式之前,中国却承受了无数来自各方的舆论攻击,尤其是西方国家,他们带着一种“不服”,始终对中国能办成奥运会抱着一种“看笑话”的心态。
申奥成功——风暴的中心
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国际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应该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那种疲敝的,落后的模样,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由来已久。
2001年,国际奥委会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中国北京的时候,好像世界都“炸”了,这一边国人在为申奥成功而欢呼庆祝,另一边心思颇深的西方世界却已是“暗流涌动”,这些患上“中国崛起综合征”的西方国家急不可耐的寻找着“突破口”。
2008是对于中国来说绝对是刻骨铭心的一个年份,这种深刻的记忆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还有这一年我们国家和人民承受的苦难。
都说大国多磨难,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达尔富尔问题、奥运圣火在欧美传递过程中的风波、再到5·12的汶川地震 ,我们国家在这一年接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而这种种的意外也足以变成别有用心的“突破口”,让奥运会开幕式在即的北京一瞬间变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
舆论风暴中的北京奥运
如果说2008年的雪灾是中国的自然寒冬,那紧接其后的西藏3·14事件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政治寒冬”,西方国家借机把矛头直至中国,使其变成了没有人权,不作为的代名词,然后开始了奥运政治化的企图。
这一边的舆论战场在政治,另一边则开始攻击北京奥运会的筹备细节,无中生有,断章取义,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无所不用其极的制造舆论来干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筹备。
2007年底,美国天主教新闻社报道称,北京奥组委公布的一份禁止携带进入奥运村的物品中,包含了《圣经》 。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一言论完全是美国天主教新闻社断章取义的结果,他们声称这一消息来源于意大利的知名报刊《体育报》 。
但实际上《体育报》在文章中说的是“禁止携带带有宗教宣传目的资料” ,这却被美国天主教新闻社故意曲解成奥运村里不允许携带《圣经》,这无中生有的言论简直是荒唐至极!
不仅如此, 2007年11月12日,美国多家报纸杂志纷纷刊登文章进行造谣,说什么要把外国记者录入数据库之类的鬼话。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基督教援助协会”甚至传出消息称,中国还制定了一个“黑名单”,“对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奥委会成员、运动员、新闻媒体人员以及奥运会赞助商等所有人士进行严格审查,美联社还立即转发了这条消息。
这一消息很快就被一些长期对中国有偏见的组织所利用,他们借此制造舆论,施压中国,但事实上让西方媒体“找茬”的所谓数据库和“黑名单”,是对记者名额的分配和注册机制。
对于此事,我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回应,原来国际奥委有一套成熟的注册管理程序,近几届奥运会都是按这套程序做的,因此中国的奥组委不过是在按流程做事儿,结果就被四处“挑刺儿”的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的大做文章。
这边各种不实言论风起云涌,2008年2月12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艺术顾问,斯皮尔伯格 又突然宣布辞职,他声称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没有作出足够的努力,“良知”使他无法再继续工作下去。
艺术顾问的辞职,尤其是因为所谓的政治问题的辞职,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又一波“带节奏”的舆论开始发酵。
将从属于政治范畴的达尔富尔问题与奥运会挂钩,不知道这究竟是斯皮尔伯格的个人行为还是背后有什么“高人指点”,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在北京奥运政治化这条路上,看起来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随意抹黑、恶意曲解,从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奥运筹备伴随着的舆论硝烟,一刻都未曾停止过,毕竟“恶语六月寒”,这样没有道德底线的干扰一波接着一波,这也给到中国社会巨大的压力。
但身正不怕影子斜,即使奥运会筹备过程中遭到了各方敌对势力的干扰和阻挠,“妖魔化中国”的形势也在2008年这一年变得更加严峻,但身在舆论风暴裹挟下的北京奥运仍然在此艰难的环境中紧锣密鼓的筹备着。
“风暴”终将停止 世界聚焦中国
2008 年 8 月份举办的北京奥运绝对是奥运史上最受关注的奥运会。
截至 8 月 24 日,国际奥委会的网站在奥运第一周的访问量就超过了 500 万人次,而整个雅典奥运会的网站访问量只有280万人次,北京奥运无疑聚焦了世界媒体的目光。
西方媒体在对北京筹备奥运期间的报道中,更多的是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甚至是颠倒黑白,“带节奏”式的不实报道,还有像西藏问题、人权问题、安全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诸多负面议题。
这一方面出于西方媒体一贯的意识形态歧视以对立的立场,有意放大中国国内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因此才在国际社会形成了舆论的温床。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中心在对全球重要媒体包括美国5家媒体 (CNN 电视台,福克斯电视台,《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英国三家媒体(BBC 电视台,《卫报》,《泰晤士报》),法国三家媒体(《世界报》、《费加罗报》、《解放报》) 等 27 家媒体在 2008 年 6 月 1 日到 7 月 15 日共 500 篇对北京奥运的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只有 30%的报道是中性报道,70%对北京奥运的报道都是负面报道。
针对北京奥运的报道政治化非常明显,西藏问题、 环保问题、中国的人权问题等反而成为奥运报道的焦点。
甚至早在2006年,西方很多主流媒体就已经布下了“局”,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美国加拿大等国制作了3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它们分别是《一览中国》、《沿江而上》和《人造风景》 。
3部纪录片都默契选择了刁钻的角度,运用犀利的语言向世界描绘中国的模样,在这些纪录片里,中国是能源资源消耗最大的,是不顾人权不体恤民情的,是虚假的“世界工厂”。
这些纪录片碎片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前被释出并且大肆宣传,制造舆论,其目的不言自明,一场好好的体育竞技赛事变成了一场持续了长达几年的舆论战争。
北京奥运会开始前,各国媒体都曾派大量记者到北京报道奥运,仅美联社就派遣了300名记者报道北京奥运,这个数字是美联社历史上报道奥运派出记者最多的一次,超过了美联社在美国本土举办奥运会时所派出的记者。
在“黑舆论”中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的2008年8月8日,五星红旗终于顺利地在鸟巢上方升起,无数的烟火绚烂在夜空,空中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强大和崛起。
以往所有的舆论风暴在这五十多分钟的开幕式里瞬间化为乌有,给了那些无端教唆挑拨和带节奏的西方媒体一记响亮的耳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彻底改变了国际媒体对我国报道的刻板印象,改变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模式。
各国健儿在入住奥运村之后,同样感受到了来自东道主的热情与贴心。
所有的不实言论在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全部不攻自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真正的大国风范和大国气度。
面对席卷蔓延的舆论攻击,中国最好的回击就是这场惊艳世界,值得铭刻奥运史的开幕式,毕竟这样宏达的场面需要的是资金,是资源,是综合国力,而我们能把这场开幕式办的让世界为之惊叹,不正是大国崛起最有力的证明吗。
新闻报道可以造假,舆论可以蔓延,无良媒体可以尽一切可能煽动和曲解,但是中国真金白银的崛起与腾飞仍旧势不可挡,任凭再多的荒诞舆论也无法阻止中国的强大。
奥林匹克精神是团结,友好,和平,而不应该是被恶意政治化的产物,中国凭着一己之力在舆论风暴中扭转了西方媒体恶意的政治偏见,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
参考文献:
西方媒体轮番给北京奥运造谣 如此“新闻自由”?[ 2007-11-19 11:28 ];中国日报
特别策划:撕破中伤北京奥运会的恶意谣言;2007-11-21;中国台湾网综合
-END-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
相关问答
08雪灾纪录片-B4ORux4cF的回答-懂得
http://video.baidu.com/v?word=08%A1%A1%D1%A9%D4%D6&ct=301989888&rn=20&pn=0&db=0&...
博尔特为什么2008年突然崛起?
教练给他从新安排了训练,加强了力量,改了起跑脚,跑步姿势也有调整。而且2007年他本来和教练约定了,如果拿不到冠军就放弃100只跑200,所以也就有了他后来说的...
你怎么看中国艺术家张敏捷和周煜嵋夫妇每天拍摄一日三餐这一行为?
认识你之后,我一脚跌进了幸福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第一个“大脚印”烟花在天安门上空绽放时,当时才23岁的张敏捷摁下快门,记录下这属于国家的历史性一...
强奸女星的导演陈双印个人简历是什么?事情经过是怎么样的?-...
陈双印,中国电影导演。2008年开始电影导演工作。2013年完成自编自导首部电影作品《爱·回家》。该片制作历时五年,三次拍摄,受到广泛关注。其作品注...
中国梦-圆梦篇观后感_作业帮
[回答]“筑”与“梦”,从动作和目标两个方面表达了这部纪录片的内涵与精神.“梦”,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中国人民的百年奥运梦想;从小的方面讲,这部纪录片中...
你觉得张钧甯红吗?看过她的什么作品呢?
笔者简单介绍一下吧!张钧甯,82年诞生于德国慕尼黑,同时也是书香门第。18岁的她考入台湾台北大学历史系,一次机缘巧合在工读生的举荐下进入娱乐圈,从此她的...想...
求推荐几部高颜值电影可以吗,附主演图片?
想吐槽的电影,年年都有很多!可总有这么一些电影,观众们对于它总会“口下留情”!是它太过经典?是它太过完美?怪只怪,这些电影的男女主演颜值高到让我们...我所...
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不要太少,最好不要复制._作业帮
[最佳回答]观《2008感动中国》昨晚看了央视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晚会》感触还是颇多的,记得不那么全,甚至有的看过了连名字都没有记住,但是有些...
王坚博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个人经历是怎样?
王坚博士是一位有才华的博士。1962年10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1990年王坚杭州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
杨威详细资料介绍?
杨威,1980年2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原中国体操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操全能金牌获得者。5岁时,杨威进入湖北省仙桃市业余体...8...